隐私信息的战场 科技该如何是好?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裸奔的时代,每个人的隐私都逐渐暴露出来。

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称,在最近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组织的手机应用检测中,仍有16款应用未完成对现有问题的整改。其中,《智虎日报》和当当网等都是下载量最大的应用。互联网公司经常侵犯个人数据,隐私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被指控的问题之一。

我必须承认。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个人隐私空间逐渐被挤压,个人隐私是否最终会消失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公司喜欢隐私挖掘?

隐私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暴露了。

2018年,《纽约时报》披露了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数据分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战略通信实验室”。这两家公司声称窃取并私下保留了5000万脸书用户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操纵总统选举结果。这条大新闻一发布,已经备受争议的社交巨擘脸谱网(Facebook)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陷入了公众舆论的漩涡。

2020年4月,香港和日本学生起诉谷歌非法收集他们的声音、面部信息和其他个人身份信息。此外,谷歌还非法收集和存储儿童的实际位置、访问过的网站、谷歌搜索引擎中使用的每个搜索词、在YouTube上观看的视频、个人联系人列表以及其他信息,而父母并不知道或不同意这些信息。目前,北加州圣何塞地区法院已经受理了该诉讼。

是否是传统的“银行抢劫”式的劫机信息库;窃取自己的用户信息也是科技公司的“内部工作”。私人数据似乎就像唐和尚的肉,使企业渴望它。

挖掘私人信息的动机是什么?

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准确定位客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身份”作为每一个在互联网海洋中漫游的网民的虚拟代码,具有与现实高度契合的身份特征。

“通过想象和现实的双重性,人们将怎样的自我投射到由符号组成的生活大屏幕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秘书长蒋启平在他的文章《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中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女性主义特征的互联网身份和符号表达的去集中化。

换句话说,姜启平认为,在网络的一端,网民通过自我中心的表达,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逐渐与现实中最真实的自我形成高度重叠的身份。

正是这种身份使获得这种身份的企业能够准确定位客户,分类客户群,并在此基础上定制差异化服务和产品推广。

为什么有些人只有2000元买花,而有些人可以达到20万元?为什么有些人在平台上看到的价格比同一家酒店的其他价格更贵?为什么携程开通时和同一个五一假期,不同的人收到的推荐路线会有这么大的差价?

这种行为在过去可能被认为是歧视性的,但现在已经成为“千人一面”的体验战场,互联网公司在这里竞相亮剑。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基于对用户日常隐私信息的挖掘。

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用户的粘性。

“懒人促进技术进步”这个老笑话现在是一个神圣的预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伸手拿衣服”(网上购物)和“张嘴吃饭”(外卖)的生活模式。甚至学习也可以穿越古代和现代而不离开家。

当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等基本问题都以光速通过互联网解决时,人们的进一步想法是希望身边有一个真正了解自己需求的人,他能帮助甚至取代自己的思维,增加生活的体验和快乐。

互联网敏锐的需求感使企业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的痛点。

2012年8月,今天的头条发布了第一版。当时,没有人想到一个无足轻重的信息应用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关键存在。

“你关注的是标题”这个口号也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共鸣。在获得标题和背景信息后的独特算法下,一个似乎最终为“你”特别定制的应用程序

靠你自己的修养。

然而,标题评论区对标题刷的评论“标题刷一时很酷,而标题刷一直很酷”也彻底宣告了标题刷高粘度群体的形成。

从那以后,所有公司都开始在一夜之间关注“算法”。用户的互联网轨迹被逐层跟踪,并以集成的方式进行分析。只要在优酷上读《甄嬛传》,然后跳到加州大学,铁霸,智虎。当标题显示时,会有关于甄嬛传的信息被推到主页上。

高度智能的信息识别和检索推送让用户欢呼雀跃,在每一次准确传递的背后,软件都会抓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当他为儿子读完童话后,当当给了我《小王子》 . "一位年轻的母亲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

然而,只要你稍微问问你周围的同事或亲戚,就会有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

“我似乎被我的手机监控着,手机似乎知道我在想什么。”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深刻共鸣。

诚然,软件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并以这种方式变得更加“明智”,这大大提高了软件用户的用户粘性。

现在确实有很多用户喜欢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平台。然而,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这背后的隐私代价。

他们认为的“个性化”可能是互联网场景中的“甜蜜地牢”。越来越多的相似和狭隘的信息层层包裹着你的身份,互联网的折叠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在信息茧房间里,不能再走出“残留蛹”的同时,也变得容易被互联网“看穿”。

被互联网看穿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隐私利益的诱惑下,技术怎么可能是好的呢?

在隐私和安全问题上,美国率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信息大国,美国在隐私安全方面屡屡失败,并一度成为一个国家的痛苦。

2017年,美国著名法学教授米歇尔吉尔曼(Michel Gilman)警告美国政府呼吁制定隐私法,“个人数据被用来剥夺低收入人群获得资源和机会的权利,但它被用来对穷人进行掠夺性营销,以获取发薪日贷款甚至诈骗。”

吉尔曼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美国社会对底层人群的信息监控和隐私获取正成为阻碍美国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大多数底层的人都被求职、抵押贷款住房、儿童保育税收抵免等方面的“信息筛选”障碍所阻碍。大多数社会底层的人一辈子都无法获得平等的资源。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公民在私人信息中的第二定义,它将人与人区分开来。其中,资本最不喜欢的底层公民是最先被定义和瞄准的。

美国底层的人们通过各种应用和网络输入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在线和离线方式在本地共享,并在信息端被“标记”。就获得社会资源而言,他们已经成为互联网定义的“无用的人”。资源从未向他们倾斜。

然而,在数据端口中对个人信息进行第二次定义之后,互联网在现实中几乎不会考虑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信息端口,所有“人”都被数字化和匹配。个人尊严在这个环节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数据。

这使得在某些场景中,数据身份篡夺了人的尊严。那些曾经呼吁用技术改变世界的人现在正使用技术之剑来摧毁人格。

2017年,在全球财富论坛的一次采访中说:“每天都有超过10亿张图片上传到腾讯,节假日更是多达30亿张。腾讯拥有近十年来几乎所有中国人面部变化的数据。因为他们在腾讯一直都有照片,所以他们可以分析这些数据来预测他们老的时候的样子。”

当时我们为腾讯的实力感到骄傲,但今天我们不得不担心未来每天数十亿张照片的回归。作为一家倡导“科技为善”的公司,腾讯将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私人数据?腾讯会贯彻他们的口号,让科技向善发展吗?

这不仅是腾讯的问题,也是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困境。

私人信息的战场才刚刚开始。

时代的发展最终是信息的迭代。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库的客观存在和大数据区块链的云平台已经成为个人无法消除和留在互联网上的痕迹。

作为一个使用端口,软件肯定会记录每个人的使用轨迹。除非你在信息时代从不使用任何产品,“隐私收集”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链接。

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发展,软件算法需要收集数据,并为用户提供数据端口的配置文件,以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百度的李彦宏曾经说过,“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相对不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来换取方便、安全或效率。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愿意这样做。当然,我们也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些数据能让用户受益,并且他们愿意为我们使用,我们将使用它。我认为这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了对百度的巨大争议,但在争议背后,李彦宏的言论也是当前互联网技术公司对用户信息态度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现在隐私安全最关键的问题似乎不是是否应该允许隐私收集,而是如何在隐私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做到合理和可控。

其中,“决定隐私权限开放的权利”、“隐私信息使用的范围和权限”、“隐私授权的中止”和“隐私损失的可追溯性”都应由企业考虑。

在隐私权还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企业的自我约束已经成为保护隐私权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为客户虚拟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信息需要用户授权。在未来,人们将越来越关注个人隐私。至于私人信息本身,有一天它可能成为企业赢得用户信任并与之竞争的新方式。

未来,技术层面的竞争可能最终会转移到用户隐私信息战的战场。知道如何尊重和正确使用客户信息的公司在未来将拥有长尾优势。这就要求今天的智湖人和当当人重新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