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机器人发展历史:在道路不平坦的情况下 它是如何赢得全屋清扫的
说到扫地机器人,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现在,它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智能家电之一。它可以自动找路,自主规划,扫拖,甚至可以使用尘盒自行倾倒垃圾。它已经成为一个小家庭专家。
像许多科技产品一样,如此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也少不了漫长的发展,在不断的迭代发展中,才确立了如今最后的模样.早在1985年,世界上第一台扫地机器人就出现了。日立的室内清洁机器人HCR-00今年展出,它依靠陀螺仪和超声波雷达来实现定位。它的出现为未来20年依靠超声波定位成为了共同的解决方案,庞大的体积也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扫地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到2002年,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机器人才开始出现。今年以来,扫地机器人的体积越来越小。第一代家用扫地机器人Roomba 400系列采用随机碰撞算法进行导航。虽然找不到自己的路,但还是可以保证大面积覆盖的清洁任务,所以上线以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扫地机器人也正式进入了通过陀螺仪超声波的随机冲击感知环境的初级阶段。
但是此时扫地机器人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运动的随机性太强,同一区域反复清洗,而有些区域可能没有同时覆盖,导致整个房子的覆盖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甚至需要一个额外的“灯塔”插件来辅助定位。房间越多,清洁覆盖面就越完善。
革命性的进步发生在2010年。Neato XV-11扫地机器人首次搭载了360激光雷达,可以让扫地机器人通过扫描即时定位和环境地图构建(SLAM)来洞察周围环境。SLAM算法基于LDS激光雷达的传感器数据,能够有效解决家庭环境下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定位导航需求,实现从上到下无死角的扫描感知。
基于SLAM算法的扫地机器人清扫过程
有了SLAM算法,家用扫地机器人终于成熟了。所有厂商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些修复,提高算法的准确性。扫地机器人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从曾经稀有稀缺的物件,占据了北美市场的20%,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扫地机器人在中国的普及离不开Roborock的贡献。2016年8月,Roborock推出了搭载自研的LDS 激光雷达+ SLAM算法,率先攻破了扫地机器人在智能感知与算法规划的技术壁垒,成为了全球首家将激光雷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企业.米家扫地机器人,这款爆款产品的销量甚至突破了10亿元,第一款爆款让大家认识了扫地机器人这个新物种。
随着米家扫地机器人的开门红,Roborock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和一些新的技术创新。
在接下来的石头扫地机器人T7 Pro上,石头尝试加入了双目避障的新功能,提高了扫地机器人对地面小物体的感知能力,大大增强了机器人对小物体识别和避障的能力。
自动集尘充电座解决了集尘问题
之后,石头扫地拖地机器人T7S和T7S Plus提高了扫地机器人的清洁能力。比如拥有全新的配件——自动吸尘充电座,兼顾充电、吸尘等多项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清扫机器人灰尘箱小、清洁频繁的烦恼。
石头扫地拖地机器人T7S Plus还创新性地配备了智能升降式擦地模块,不拖地时可直接升降,避免弄湿地面。全屋打扫干净后,机器会自动识别毯子等区域,进入范围时会自动上升,这样就可以区分所有应该拖的区域和不应该拖的区域。
为了提高拖地的清洁效率,Stone拖地机器人的T7S系列还采用了更先进的声波振动来擦拭地板,振动频率为每分钟3000次,可以对地板施加大量的能量,咖啡、酱油等污渍也不成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扫地机器人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智能家电之一。
作为国内的新生力量,Roborock的创新能力在扫地机器人的产品力方面,并不比国外产品落后多少。像双目识别、声波震动擦地、智控升降拖板等创新,都针对不同的家庭环境进行了产品力的升级,让扫地机器人的实际体验大幅提升.如果你想给家里买一台扫地机器人,不妨多关注一下Roborock的产品,扫地机器人的下一次“超级进化”一定会在这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