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是你之于我,馋是我之于你

晚上和家乡的朋友在微信上闲聊,说到家乡小吃火烧饼,忽然就馋的不行。朋友说,家里有啥零食拿出来垫巴垫巴对付下。可这馋跟饿不一样,根本不是其他东西可以化解的。

深夜是馋了的高频出现时间。夜半时分,晚饭已然消化殆尽,腹中空空,饿了。蠢蠢欲动想要吃点什么,本能驱动大脑搜索记忆中的各色美食,于是乎,又馋又饿。加之有些人尤其喜欢深夜谈吃放图,荼毒朋友圈,让原本只是例行巡视圈中动态的朋友也被勾起馋虫,哀叹不已。有段时间夜读的书单都是美食类的,真是自作孽,常把躺床上的自己看的馋到流口水,尤其是汪曾祺老爷子的谈吃文章,由不得扔掉书本赶紧关灯睡觉了事。

馋了常常还伴着思乡一起出现。心理学家说,人的心理在幼年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并对此后漫长的人生不断发生着影响。人的口味也是如此,从小吃的那些东西在不知不觉间构成了一个人的口味基础,也影响着你漫长的饮食人生。这些食物是对家乡的味觉记忆,最鲜明且具体,当你想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它们。所以你才会眼泪汪汪朝着电话里委屈:“妈,我想家,我想吃你烧的牛肉焐菜头!”形而上的思念总是要落在具体的食物上才温情而实在。

馋了和饿了往往被混为一谈,但是细究起来,饿了是生理层面的体验,是空荡荡的胃在发出信号嗷嗷待哺。至于馋了,那是心理层面的感受,是那颗不安分的心在提出抗议寻求抚慰。所以饿了好解决,馋了难满足,如果抚慰不到位,即便山珍海味填满口腹,也于事无补,那种辗转求之而不得的遗憾只会让馋了更馋。馋的狠了,就要想方设法去解馋,挤两小时公交车去城市另一角喝碗豆浆都是小事,打个飞的来回几千公里就为吃块臭豆腐也不是很稀罕,还有如同小说般卧底厨房偷师学艺就为一道菜的。

馋了总有相对明确的对象,楼下烧烤摊的烤茄子,城市那头面馆的油泼面,妈妈做的笋烧肉,拉萨甜茶馆的那壶奶茶……经常突如其来,在你开心时在你黯淡时,在喧哗中在沉默间,对某种食物的渴望就一下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也许那不仅仅是馋了,更是心里的某些牵挂思念和眷恋依附着食物在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