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中的电子签名:生产力工具的发展

每年年底和年初,互联网进入例行的“报告单”时间。

然而,除了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超级应用之外,由电子签名者e签名的“数据报告”也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也许许多人仍然不熟悉这个企业,但报告披露了一组与大多数人相关的数据:

截至2019年12月,电子签名宝电子签名服务累计签约量105亿,日均签约量超过2000万,覆盖个人用户2.5亿,企业用户437万。

105亿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如果你去一、二线城市的政府办公室办事,很有可能是电子签名等电子签名企业的用户。尤其是“最多运行一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省份政府服务改革的目标,电子签名也必将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刷屏幕”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电子签名和普通用户之间的相关性,还有ToB市场,它将是2019年的资本市场。也许这是最直接的“幕后”驱动力。例如,在企业服务的蓝色海洋中,电子签名将扮演什么角色,蛋糕将有多大?

电子签名的“绿灯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物种。比如说,它就像是一个在江湖上已久却不那么显眼的“扫地和尚”。

一个直接的例子是电子签名宝藏。自2002年以来的17年中,可以说见证了互联网的所有渠道,无论大小。然而,电子签名以“印章系统”的形式经历了10多年的沉寂。直到2013年,电子签名进入SaaS时代,才逐渐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然而,众多行业正在进入2019年的“寒冬”,这是电子签名的“绿灯时代”。

首先,让我们看看政策层面的一系列好消息。

2019年4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明确政府服务原则上“网上办理”,进一步确认了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许可证和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也是当月第四次在政策上要求增加电子签名的应用。

相应地,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国家移民局、财政部、司法部、教育部、交通部、住房和建设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都主张各级政府机构支持电子签名、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的做法。几乎每个月,新的政府部门都会宣布他们的立场。

让我们把法律法规中的积极信号整理出来。

早在2005年,《电子签名法》就在中国颁布实施。只有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得到了确认,但电子签名的安全性却没有得到解决,这直接导致了2013年前后电子签名行业几十家公司的涌入。服务的混合质量将电子签名局限于签名的基本服务,过去十年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左右。

2019年10月,中国第一次《密码法》正式投票通过。核心精神是为商业密码“解开系统”。在削减行政许可和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遵守法律将成为电子签名的一道门槛。这也意味着电子签名行业将很快有一轮淘汰赛,那些缺乏安全资格和安全技术能力的玩家将逐渐被淘汰出市场。

互联网巨头也有敏锐的嗅觉。

2019年3月,腾讯出现在《电子签名企业法》的巨额融资名单上,当时有传言称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将加入电子签名战。毕竟,To B服务的本质是有价值的资源配置。目标是提高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效率。生态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目标。

2019年10月,阿里的靴子终于落地了。蚂蚁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电子签准和全面融资的主要投资者。其6.5亿元的资本规模再次创下企业服务融资的新纪录。同时,协同作用是

无论是腾讯还是工业互联网的“润滑剂”阿里,作为常年穿梭于商业游戏的老手,他们对电子签名电路的乐观绝不仅仅是因为政策的全面开花。

在理解巨人的“小想法”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个应用场景:

朱军是一家室内环境监测机构的检查员。由于他工作的性质,他每天在城市的街道和小巷里来回穿梭。

然而,占用朱军时间最长的工作不是现场视察,而是监测报告的整理。每次要输出监控报告时,朱军都需要找到不同的审核人和审核人进行签名,然后与客户沟通进行确认。同时,他还需要组织和存储报告。外面通常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后我必须回到公司整理报告,并在同事下班前一一签名。

给朱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不小心把一天的测试报告丢在出租车上,不幸被身后的乘客捡到。由于测试报告的不幸丢失,朱军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给客户道歉,并重新安排现场测试。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信誉,也严重影响了我和同事们既定的工作计划。

该公司在2019年采用电子签名后,朱军的工作流程大大简化:每次测试完成后,朱军都可以在手机上填写测试报告,然后将处理后的报告发送给同事审阅,这样就不需要敲每个办公室的门找人,消除了整理报告的麻烦和意外丢失报告的风险。

如果你想从中提取关键词,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无疑是最合适的答案。电子签名似乎只是一种“基本服务”,已经抓住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痛点。

正如嘉鱼基金董事长卫哲所说,“中国的工业互联网起步较晚。尽管未来十年将是工业互联网的黄金十年,但2020年将是工业互联网最危险的一年。”之所以用“最危险”这个词来形容它,是因为资本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花钱以促进增长的模式,但在企业服务领域,同样的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原因不难理解,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最终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不能让企业用户在短时间内享受到好处,后续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这一逻辑,电子签名可以被视为工业互联网电路中最有效的“润滑剂”。

例如,零售企业需要与各种经销商和分销商打交道。签订合同需要来回盖章确认,这不仅无形中拖延了时间,而且增加了企业的内部成本。大多数企业必须能够清楚地计算出电子签名可以带来的好处。

此外,工业互联网具有典型的大规模集聚效应。谁能占据行业的基础资源,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卡,电子签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电子签名、

至少E签的宝藏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

105亿电子签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脚注,但它还远远不是电子签名的终点。2019年下半年,智能合同将逐渐成为电子签宝的名片。通过与阿里巴巴达摩研究所、蚂蚁区块链、全国各地的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的全面合作,业务范围将从电子签名扩展到涵盖整个合同生命周期的智能合同。

所谓智能合同,是在电子签名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法律服务结合起来,涵盖智能模板、智能起草、智能审批、辅助审批、智能比对、绩效跟踪等服务。它不仅增强了客户的合同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客户履行合同模板、分类控制、智能管理等功能

从商业模式来看,智能合同这一服务模式的诞生,打破了科技、法律和商业的界限,在三者的交汇处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并方便地增加了电子签名生态链的长度和维度。除了原有的利润系统,合同模板定制,法律咨询服务,合同辅助审批,绩效跟踪等。可能成为潜在的收入渠道,增强商业模式的韧性,同时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然而,从电子签名到智能合同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扩展,也是生产力工具的二次进化。

电子签名只能解决合同的电子签名。智能合同同时解决了一系列与合同相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像“在没有文件的情况下签署合同”那么简单。从企业用户的角度来看,即使缺乏法律依据的用户也可以轻松设计相对标准的合同样式,而在线和数字化自然会降低签署、保存和咨询文档的成本。这也意味着企业合同的签订不再需要冗长的法律审查,合同评估、仲裁、公证等服务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新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例如,“在线租赁”服务的违约率很高。尽管双方都签署了合同,但违约仲裁通常需要6个月,这增加了变相维权的成本,并导致一些用户利用漏洞。然而,聪明的合同会把租赁合同连在一起。一旦用户未能按时归还租赁合同或付款,他可以迅速向网上法院提起诉讼,期限缩短至十天以上。

智能合同带来的技术红利在很大程度上为新兴的共享经济增加了一份保险。以前受到道德和人性考验的商业模式正逐步迎来一个全新的增长空间。在这方面,智能合同可以被视为新兴经济体的“催化剂”。

最后,有人计算出,智能合同管理的数字红利将取代传统的纸质合同管理,产生2860亿元的商业空间,这并非毫无吸引力。

然而,电子签名在其年度数据报告中也给出了另一种计算方法:2019年,电子签名节省了475亿张纸,相当于535座珠穆朗玛峰,间接节省了119万棵树。

诚然,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电子签名迎来“绿灯时代”绝非偶然。即使互联网没有机会集体转向ToB,电子签名行业也不会缺少爆发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