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营收净利润翻番 金融载体中国难以承受“疫情”的外部冲击?
4月23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同期收入为3281.72亿元,同比下降13.2%。净利润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业利润仍同比增长5.3%,至359.14亿元。
受财务业绩的影响,平安中国的股价在今日开盘时继续下跌,目前报76.85港元,下跌1.54%。自今年以来,平安在中国的股价一直呈下降趋势。相关数据显示,平安在3月23日的跌幅最大,为31.78%,而截至4月23日的早盘跌幅仍为14.66%,反映了市场此前的悲观情绪。目前的股价为76.85港元,也明显低于上一份年报时的82.38港元。
来源:雪球
中国平安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客户基础广泛,销售渠道强大,创新技术应用广泛,形成了“金融科技”的护城河。从业绩来源来看,平安银行主要来源于传统寿险业务提供的保险收入和前期收取的大量保费产生的投资收入,其他业务主要处于培育期。
长期以来,平安保险业务一直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受今年一季度疫情的影响,平安整体保费同比下降9.66%,可以说是对平安的阶段性打击。当然,随着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保险销售逐步恢复正常,中国的安全性能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考虑到疫情仍未完全结束,保险业务的竞争十分激烈,增长率正在放缓,互联网巨头正在扩大规模。新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政策法规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中国很难有一个和平的未来。香港股票研究所也将通过这份最新的财务报告解释平安在中国的一些值得注意的价值。
净收入下降,但个人客户规模继续增长
受疫情影响,平安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3.2%,至3281.72亿元。净利润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业利润仍同比增长5.3%,达到359.14亿元。
具体到商业和金融业务,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79.26亿元,同比增长16.8%,净利润85.48亿元,同比增长14.8%。成本收益比是27.94%,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
平安在中国的人寿和健康保险业务实现营业利润245.56亿元,同比增长2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51亿元,同比下降53.46%。财产保险业务实现营业利润44.43亿元,同比下降23.3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21亿元,同比下降23.33%。寿险和健康保险业务新业务价值164.53亿元,同比下降24%。
科技业务收入198.44亿元,同比增长6.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比年初增加了2550件,共计23933件。
从客户数量来看,截至3月31日,平安拥有2.04亿个人客户。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个人客户871万,其中34.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互联网用户数量增加了3.7%,达到5.34亿。
平安集团客户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一季度,综合保费收入达到35.37亿元,其中173.2%用于公共渠道。融资957.48亿元,同比增长92.2%。
就这样,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平安,一家金融载体,已经无法抵御我
根据财务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的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养老金和健康保险)的原保费收入下降9.66%,至每年1852.4亿元,扭转了2016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其中,新业务同比下降45.23%,至507.57亿元,同比增长5.17个百分点。事实上,平安在中国的新业务已经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7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增长率在30%以上,到2018年,其同比增长率大幅收窄至7.3%,而在2019年,进一步降至5.1%。2020年第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4%,再次表明平安在中国的新业务存在问题。
事实上,由于新业务的压力,中国平安2019年的剩余边际余额为9184.16亿元,较年初增长16.8%。这一数字比2018年底27.6%和2017年35.5%的同比增长率低10.8个百分点。郭盛证券表示,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剩余边际摊销率明显放缓,在整体负债面临新压力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剩余边际增长率将逐步放缓。在整体负债面临新压力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剩余边际增长率将逐渐放缓。剩余边际摊销增速放缓,经营偏离超预期负增长,也导致平安人寿和健康保险2019年营业利润较2018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代理数量的变化。根据平安中国2019年的财务报告,截至2019年底,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较2018年底减少25万人,同比减少17.7%。
随着顾客年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猎头”模式带来多年的高业务增长后,行业的人力资源红利已经结束,行业的增长模式必须改变。这也促使平安需要在2019年推动代理商转型。然而,转型完成后市场的长期增长预期仍然过高。从目前新业务增长再次放缓的情况来看,市场可能不会对转型的阵痛有足够的预期。作为回应,CICC将中国平安11%的目标价下调至101港元。
不久前,CICC报道称,市场还没有完全改变与代理商的渠道,这将对2020年全年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转型完成后,将对长期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
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和监管政策变化,给疫情下的车险业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财务业绩显示,平安财产保险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3.3%,至44.43亿元。作为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财产保险今年第一季度的保费收入为725.89亿元,较3月份的249.69亿元增长了9.21%。然而,随着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势必给平安在中国的车险业务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第一季度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34.7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尽管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继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形势继续巩固和扩大,但3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同比降幅较2月份已分别收窄至56.9%和53.2%。然而,汽车市场的寒冬仍在继续,汽车市场的下滑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在流行病的袭击下,该行业无疑火上浇油。
另一方面,汽车保险业务仍面临政策监管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汽车保险费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占2012年保险费总收入的72%左右,高于2000年的60%左右。因此,围绕汽车保险费率的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将导致
随着新车销售的放缓和政策监管的变化,平均汽车保费的下降将导致安全汽车保险增长率的持续放缓。此外,目前冬季超重汽车市场的疫情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行业信用风险的上升,符合公司风险控制标准的业务供应有限,这将导致保险担保城堡的利润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的皇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借款人现金流困难可能对2020年保证保险赔偿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中国的安全业务需求是否会出现强劲反弹?
毫无疑问,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平安的线下业务短期内将会受阻,高价值担保业务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投资收益将明显下降,信用风险将增加,对融资业务的需求将减少。第一季度,平安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42.7%,由此可见疫情的影响。
然而,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如金融技术、医疗技术、智慧城市和在线教育。由于其数字化和在线业务能力,重点业务的日恢复能力超过60%,其中AUM恢复了110%以上。也就是说,疫情更好地发挥了中国多年积累的科技能力。例如,平安的好医生每天为客户服务的次数超过10次。
除了科技防疫,在“网上”经营和展览行业,中国利用科技优势化危为机。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中国迅速做出反应,运行新的在线运营模式,在团队发展、客户管理、产品运营等方面推出创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在疫情爆发后积累了新的业务发展势头。
例如,在疫情期间,平安财产保险融合了在线服务,并引入了“一键理赔”功能。截至2020年3月底,“平安好车”应用的注册用户数量首次突破1亿,同比增长11.6%。三月份活跃用户的数量超过了2500万。至于保险业务,自3月份以来已逐步改善。寿险原始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85%,低于2月份的7.74%,而新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从2月份的26.89%降至3月份的10.25%。
有许多迹象表明,疫情对中国和平的影响可能已经见底。随着疫情的好转,对保险和金融的需求将逐渐反弹。2020年,在“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的战略转型下,中国的和平有望迎来更多的想象。
在机构评级方面,考虑到2020年内含价值和营业利润的增长将为中国平安带来15%的投资收益,CICC对其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维持101港元的目标价格和“跑赢大盘”的评级。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平安也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保险业务不仅面临PICC、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等传统保险公司的分流,还面临当今互联网保险公司发起的攻击。根据中国保险协会去年发布的数据公告,2019年上半年,共有71家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为381.53亿元,同比增长16.89%。
此外,BATJ也早早开始布局互联网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在网络保险的发展轨道上,除了特许经营机构之间的竞争,第三方平台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依靠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小额保险,它在获得流量和品牌祝福后迅速发展。去年9月初,保险电子商务平台汇泽保险(Huize Insuranc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提交了上市申请,开始了其在纳斯达克(Nasdaq)的首次公开募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