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国粹”:中医、三商

11月,“《世界医学院校名录》中医八所大学被除名”的消息迅速在公众舆论中发酵,这不仅在学生中引起恐慌,也使外界再次在“中医”、“中医”、“伪科学理论”面前打上一个醒目的问号,再次站在风口浪尖。

事实上,中医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衰落。纵观过去几年的中药市场,有同仁堂、黄自片、东阿胶等大型中药公司。这些企业相继规划了中药的后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近日,艾传媒咨询发布行业报告称,2018年,中药材市场规模达到1246亿元,同比增长22.40%。预计到2024年,中草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0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艾滋病媒体的咨询调查,2019年近50%的受访者购买了中草药,与西药的比例基本相当。也许正因为近年来“自然”、“养生”、“健康”等概念的流行,很多人对中医的态度并没有脱离“真香法则”。

不仅紫禁城,而且中医也可以玩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如何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实现消费意识和认知意识的复苏,从而进一步挖掘商业价值是传统文化和产业最“头痛”的问题。诚然,大环境的变化可以引导和颠覆一个行业。

近年来,知识产权建筑被许多传统文化在复兴过程中视为一种标准。在这方面,要提到的经典模型之一是紫禁城。公共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紫禁城文化产品的销售额从6亿元增加到近10亿元。今年2月,国家主席单继祥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2017年,故宫文化产品总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尽管有客观的数据,故宫知识产权确实一直在不断涌现。书籍、故宫化妆和故宫火锅店曾经是热门话题,并且经常被搜索。《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热门视频网站,“康熙帝表情包”闯入微信朋友圈,“故宫猫”在微博上走红.

多年来,传统中医文化一直笼罩在疑虑之中。公众的认知一直在与神秘的传说和伪科学理论作斗争。市场乃至文化领域最大的问题一直是外部接受的程度。在强势知识产权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出人意料地走上了知识产权之路。

此前,中国第一部关于中药的动画《本草药灵》出现在央视,主要人物形象来源于经典中药“铁皮石斛”;2017年,纪录片《本草中华》在CSM35城市第一季度获得0.94分,在豆瓣获得9分的“零差”评级。今年5月,B台在第二季被转移,收视率为9.6,播出量接近300万。各种各样的人在接二连三地欢呼:“这么大的年纪了,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草药”,“壮哉中国,壮哉传统文化!”"我突然觉得这部纪录片比综艺节目好多了!"……

今年2月,由陈、徐青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开播。在节目播出前,《中医新闻官方数字》推出的预热微信读者数量迅速超过“10万”,收视率一度超过1.7。此外,由专业艺术家“清歌”和“Xi”联合创作的卡通片《本草孤虚录》现在已经在微博上连载,拥有超过14万的粉丝和超过4500万的阅读量。

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据报道,该卡通团队已被央视九套邀请参与纪录片《中医文化现代化推广》的拍摄,并已与中国在线数字出版集团签订合同,重点建设知识产权项目。它还收到了几个版权公司

甘肃省陇西县被称为“千年医学村”。官方数据显示,这里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和党参等238种中草药。相关数据显示,陇西有寿阳、岷县、威远汇川等6个大型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20万吨,年交易总额230亿元。

以甘肃西部文峰镇中药城为例。它占地约1000亩。这条走廊在交易大厅里有将近100米长,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样品。

老杜,一个传统的中药商人,已经在这里做了近20年的医药生意。“近年来,中药市场越来越好。至于普通的党参,如果收20元一公斤,售价可以达到50元一公斤。每天都有许多药材被一个接一个地运到新疆、内蒙古、安徽、云南等地,甚至外国人也经常来买!”

老杜还说:“中医现在很有用!市场上挤满了人,包括制药公司、保健行业,近年来,也有许多化妆品制造商。天然成分只有每个人都可以安全使用!”

正如老杜所说,目前,整个中药产业链与过去相比,明显呈现出多元化市场。结果,一种中草药被资本分割成许多业务,中成药和保健品首当其冲。

据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7年,中成药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17年达到2996.37亿元,同比增长8.79%,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2018年,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零售总额为2473亿元。其中,保健行业中草药零售额达到890.2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6%。

此外,近年来,随着各种“成分派对”和“美容化妆KOL”强烈侵入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药物化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出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行业。根据前瞻性行业研究所的数据,中国医药化妆品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2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16%。预计到2023年,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811亿元。

一方面,走出国门的是国内知名品牌,如百可灵、宜兴本草、草药等。去年11月,在天猫旗舰店的销售线上和线下销售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国内“药物化妆品”品牌威诺纳(Winona)。

另一方面,云南白药、同仁堂等传统制药公司也尝试用草药作为“补药”领域的突破口,虽然效果并不理想。早在1998年,欧莱雅就将维希引入中国市场。法国化妆品巨头皮尔法伯拥有雅芳(Avon)和Affair等化妆品品牌,2017财年化妆品销售额为14.1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61%。

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者的意识中,中药与“温和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概念效果与当前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这也导致了资本的突然出现。以化妆品领域为例。市场越来越糟糕。今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药妆”的概念是非法的,从而结束了药妆的概念。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医药化妆品市场的终结,但这对营销水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中药市场的概念可以用肉眼看到。事实上,这可能会给整个产业链敲响警钟。

它不是中国文化的“纯粹”精髓。

无论从客观数据还是从消费者的态度来看,国内中药市场都越来越好。与其他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旦冉冉的市场利润上升,产业链中无处不在的淘金者及其背后的巨大资本阵营,有意无意地,将暴露整个市场痛苦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野生党参一般需要5到10年才能生长,而人参几乎是最多的

药农的小行动直接涉及到国外药品市场上一直保密的质量问题,这也是中药复兴主义者最担心的。

以安全指数和杂质控制率为例,据相关媒体报道,日本中药买家将要求检测200多种农药指标,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要求检测400多种农药指标。与国内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中药相比,直接省略了指标检测环节。混合控制率的差异甚至更大。例如,日本的杂交控制率可达1,最高为0,国内平均为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本中医药协会的统计,日本中药(即传统中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日元(约133亿人民币),约占日本药品市场的2%。中国的份额仅占世界草药销售额的2%,而日本以90%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而韩国和台湾占5%-7%。

中医药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公元513年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治维新后,中国医学在几年前被抛弃并复兴。早在2006年,“中医概论”就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的内容之一,并于2008年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在日本的中药商店,国内游客不断涌入。回顾中国,最基本的质量问题仍然不均衡。

另一方面,正如俗话所说,“万事皆有可能”,很难想象有一天这条法律会出现在中药市场。今年以来,国内中药市场频频听到品种溢价的声音。据中医药信息门户网站“中国医药天地网”报道,2018年12月初,豆蔻的历史价格仅为55元左右,到目前为止每年只有60至70元。但自8月份以来,豆蔻的价格一直在上涨,11月份突破了100元大关。

据此,自去年年底以来,豆蔻的产量增加了200%以上。事实上,目前中国许多种类的中草药都在增加,包括真菌、根茎和其他种类。从物价涨幅来看,有的基本上超过了20%,有的甚至超过了100%。

业内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有些中药很容易被人为炒作,因为它们的市场容量很小。例行程序是现成的。在“扫荡”货物之后,原产地的价格将会提高。然后,从市场开始,货物将被到处接收和购买,然后价格将被提高!”

人们可以想象炒中药的后果。价格的上涨是分层次的,消费者最终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当我们的“国粹”变得不那么纯粹时,与国内外市场相比,复兴理论不能保证不成为别人的“婚纱”。